- 主要内容
这次又有幸听了尹老师的示范课,听完课,自己也细细的阅读了文章的前一个部分的选段,才知道尹老师为何对这篇文章一直情有独钟。在第一部分关于生命的认识过程的铺垫下,在家中等候和苦苦寻找的母亲所作所为,一言一行都浸透了深沉的爱,母爱愈是突出,儿子的忏悔之情便越发深重。这部分文字近乎直白的抒情,在前面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深刻的感受,深入的领会关于母爱和亲情的伟大。
对于这样一篇好文章,尹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也充分的体现了她一贯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基于主问题的课堂教学”理念。在第一节课上,尹老师导入文章之后,出示了文中的一段文字,要求找出文中的位置,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段文字,确实是文章难度较大的段落。文段中解释了荒园与作者的关系,也切合文章的标题“我与地坛”。对于学生来讲,在经过预习之后,可以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又不能完全透彻的理解。
尹老师对课堂的切入点的设定,首先建立在对文本做充分深入的解读基础上。其次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预测上。她能比较轻松而容易把握课堂的节奏, 在问题的设计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现在,我以尹老师的整体课堂做简单的点评。
第一,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既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层次,又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增长点。所提的问题,没有过分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沉闷,也没有难度过高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无论是景物描写的分析,还是文章内容的理解,都在学生的能力基础上稍加难度,一方面学生能够显示自己的能力愿意展示,另一方面又需要做一定的分析和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挑战的兴趣。
第二,在很多环节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可能出现的,而换一个思维,就有可能解决,这样在课堂上充满了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学生的思维完善提高不仅来自于教师居高临下的指导,也来自于同龄人的补充和交换。
第三,尹老师的课堂环节推进,是由学生来主导的。最突出的表现是尹老师特别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关键字句作为要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追问下去,在学生的发言中,带领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完成预设的思维活动。这样的做法,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有极大的好处,思维的渐进,考虑的全面性,理解的深入透彻,都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这是一种教学的智慧,既是尹老师教学技巧的体现,也是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缜密的思维展现。
再次是“语文本质”的教学理念。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到底体现在哪里,该如何体现?这样一篇包含深刻哲理的文章,怎样才不会上成哲学课?在这一节课上,尹老师用“品词析句”,充分的体现了语文课堂的特质。
对词语运用和句子表达的品味分析,是语文的特征之一。同一个意思,换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式,传递的信息就会有所不同。读文章就是要作者传递的情感信息准确的找出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发现并且能够体会作者的用意,是一种很关键的教学技能。尹老师在这篇课文中,有几个段落特别突出的引导学生去品味词句的使用,表现出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深厚的语文功底。例如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抓住“竞相生长”和“片刻不息”这两个词语,就把文章要表现的“生机”含义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充分从的概括出来了。而第三段中的关于荒园的沧桑,抓住“剥蚀”、“淡褪”、“坍圮”这几个词语的特殊的用法,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要表现的意图。
最后,说两点我觉得不够理想的地方。
一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把握不是很理想,有些问题没有很好的在课堂内展开讨论,只是一晃而过,有点“来匆匆,去匆匆”的感觉。我个人认为,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问题时要大胆的取舍,该留则留;该舍则舍。
二是关于作业中的设计问题。谈谈你的收获是什么?但这个作业应该是课堂的内容之一,不适合作为作业。 |
- 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的培训,使老师进一步明确:在上课前备好课是极其重要的,备好课才能上好课。课前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课堂提问也讲究其科学性,不可提一些无效、无意义的问题,提问要讲究方式方法 ,要有创意,要有新鲜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才能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的事件要化尴尬为笑声,这样课堂的氛围也会变得轻松和谐,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机智。老师们还了解到课堂上要做到五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育人为目标。 |